2008年5月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穿越千年的问候

  我省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有9个月了,普查工作者翻山越岭,走街串巷,让越来越多的被时光湮没的“宝贝”重见天日。在这些日日夜夜中,无数的人为这项“寻宝”使命奔波着,与时间赛跑,用智慧擦亮眼睛。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新鲜的发现,走近这些普查工作者,听听他们的故事。

  备感亲切的普查日记
  “下午,我们走进一个厂区里,还发现了一座仓库,经多方仔细打听、调查、核对,最后联系到粮管所的同志,得知这是1958年建造的两座粮仓,长57.6米,宽21.5米,总面积达2476平方米。因它具有建国初期粮仓的典型特征,目前保存这么完整的这个时期的粮仓已经很少了,故普查队员一致认为应把它列入文物点。
  虽然天气寒冷,工作繁重,但我对普查工作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从中也感悟到了我们海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后,用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陈学昭的一本书名结束这段时间的感受:工作着是美丽的。”
  这是海宁一位普查工作人员日记中的一段。日记用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不仅清楚地记录了一天的收获发现,读来更让人深深感动。
  日记中也记录了让普查工作人员感动的不少人和细节。
  “11月27日早晨,我们普查小组来到竹马乡政府时,一位老同志已经在乡政府等待我们多时了。这位老同志叫郭学忠,是该乡郭店村的老农民,现住在金华市区,现年已经72岁高龄。老人在《金华日报》看到了我们普查队到竹马乡进行普查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激动,天蒙蒙亮就从市区自费乘车来到几十公里外的老家。他为我们普查队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普查小组成员都十分感动。原来他参与过村里的宗谱编撰工作,对村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数家珍,使在场的人佩服不已。同时他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努力做好这次普查工作的动力。”

  对祖先的文化心存敬畏
  去年8月,余姚市正式启动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年近50的徐荣丰作为首批社会招聘力量,接到了脱产投入野外普查的邀请。
  说到徐荣丰,当地知道他的人可不少,因为他有广为称赞的摄影技术和诚信口碑。不过,同样有名的,是他对文保事业的热心。他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十佳文保员”、“文博系统先进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和浙江省“优秀业余文保员”。
  其实,他在当地开设了一家影楼和化妆品店,名气不小,如果他不在店里忙了,生意肯定会受影响。可既然是脱产了,徐荣丰就不遗余力地奔波在普查第一线,把小家的利益往后放了。他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把影楼和化妆品店并成一家,把生意全部交托给妻子。
  如今的徐荣丰几乎是天天往外跑,登屋顶、下墓穴,翻山越岭,为数千幢(处)地面建筑、古墓葬、古窑址拍摄了近万张资料照片……徐荣丰从没叫过一声苦,从没病休过一天。
  他常常和妻子说,保护文物是大事,每个人都应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三年普查,我不仅可以跑遍余姚,学到不少东西,更重要的是,我能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文保事业献出一份力量。”他认为,这是了解乡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和文化修养的大好机会。在他的努力及同事们的协助下,普查队发现了不少新的文物遗迹,其中仅徐荣丰就找到了首次发现的文物遗迹几十处。
  余姚市三七市镇石步村中遗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的“叶家大屋”,是余姚市文保点,但因文献资料缺乏,宗谱已毁,对其历史渊源未及细究。这次普查中,普查队再次来到这里进行复查。
  就在这时,在阴暗的中堂墙壁上方,徐荣丰发现了几行依稀可辨的字迹,抹去尘埃,一幅官报顿时呈现在大家眼前!徐荣丰如获至宝,赶紧拍摄。后经放大辨认,上面的一句话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贵府老爷叶名华春甲辰科中式第四十二名”。根据这一线索,进而在光绪《慈溪县志》中查得:“叶华春,字兰伯,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举人,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进士,贵州知府”。由此得知,该宅曾诞生过一位进士,始建年代应在清道光之前。
  徐荣丰的细致观察,充分利用“官报”这一特殊信息载体,为揭开“叶家大屋”的主人之谜立了大功。
  “作为文物普查,调查老房子的时候不能做房产登记。”大家从徐荣丰身上受到的启发不小: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不是主动释放的,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识读,才有所得。
  “时代变迁,人们却常常忽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事后却追悔莫及。那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保护好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延续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应该对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心存敬畏。”徐荣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些。

  普查成果惊喜连连
  温州市文物普查队在鹿城区永川路普查时发现并登记了一处工业旧址,这是温州鹿城区目前所知的保留最完整的建国前的工业遗产;德清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员在武康镇对河口村西岑坞普查时,发现了一条自村中百步档起步通往上柏河埠岭村的块石垒筑的古道,并确定了此条古道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凿,清乾隆卅六年(1771年)重修,并沿用至今。在对江山市镇前村进行文物普查时,普查队员发现了一处清乾隆年间的棚式过巷天桥;文成县文物普查组在黄坦镇王宅村阮底自然村苦马塘山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岩葬群,属省内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去年8月10日,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启动。至今为止,各地捷报频传,惊喜连连,各种“遗珠”被辛勤奋斗在第一线的普查工作者们一一发现。将来,文物部门还将对这些发现一一梳理评定。
  此次我省文物普查主要以县为基本单元,地域范围包括全省行政区域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街区、古镇和古村落。在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踏勘、登记和复核的同时,根据我省的实际及近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还将重点对大运河(浙江段)、工业遗产、传统老字号遗存、明清海防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的文物遗存开展专题调查。
  据了解,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预计到2010年12月结束,较全国提前一年完成。